关于上清寺,网上是这样说的,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该地区一位乡绅在今天的天坛新村和口腔医院的位置建起一座"三清庙",占地400多平方丈。
三清庙建筑雄伟,内有三清大殿、祖师殿、玉皇殿、灵官殿、雷祖殿、财神殿等多座殿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清寺香火旺盛,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也因为地处嘉陵江边,得舟楫之便,许多商人开始在此销售石灰、柴草、家畜等生活物资,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交易场所,日益繁盛起来。

抗战时期的上清寺
后来,"三清庙"改名为"上清寺",人们开始用"上清寺"这个称谓来称呼这一地区,于是"上清寺"便逐渐成为这一带的总称,并沿用至今。
1925年,上清寺内的神像在军阀混战中被销毁了大半,自此,一度鼎盛的上清寺从此开始了它的没落之路。
几幅老地图,找不到上清寺这个名字
既然上清寺是毁于民国初年的战火,那之前肯定是存在的。由于找不到老照片,于是我试着从几张晚清老地图上找了一下,但是很遗憾,这几张地图上都没有找到上清寺的名字。
在1890年,张云轩所绘的《重庆府治全图》中,详细记录了重庆城的道路、码头、各种官方、民间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在通远门与浮图关之间,很是荒凉,建筑不多,被标注为寺庙的,也只有佛来寺,并没看到上清寺的身影↓

张云轩版《重庆府治全图》

民国初年,通远门外一带,看上去非常荒凉
我注意到,在图中,有个写着“渝城福地”的建筑所在地与上清寺的位置比较吻合,难道这就是当年上清寺的位置所在?↓

在另一张老地图,光绪十二年(1886年)巴县知县刘国璋主持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中,在这一区域,我们也没找到上清寺的踪影↓

除此之外,在光绪初年,还有一张重庆老地图,那就是《渝城图》。这图可能是民间所绘,虽然立体而生动,但比起官方的《重庆府治全图》,是有不小差距的。
《渝城图》中两路口这一带,已完全看不出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只是在大致方位上写意式地画出了一些有名建筑和地名,比如浮图关、夜雨寺、两路口等,同样不见上清寺↓

比起上面的那些地图,光绪29年(1903年)的这张重庆租界商铺图,就正规许多了,图上已出现了经纬线和比例尺。地图上对地理关系的表示,更加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地图。
在图中,两路口到曾家岩这一带,只能看到牛角沱对面的香国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寺庙↓

当然,清末的地图,受测绘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像现在的地图这样详细和准确。
《重庆府治全图》和《渝城图》都只是表示出了一些重要建筑的相对位置。而重庆租界商铺图虽然在绘图上比较正规细致,但其主要的表示对象是当时的租界和商铺。上面找不到上清寺,也很正常。
方志上,也找不到上清寺作为寺庙的记载
要想了解重庆城的历史,王尔鉴主编,乾隆25年版《巴县志》和向楚在民国期间主编的《巴县志》是最重要的史料。
在乾隆《巴县志》中,收录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寺庙名称,有很多寺庙我们对他们非常陌生,听都没有听说过。在其中,我们找不到上清寺或三清庙的任何记录,就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乾隆25年版《巴县志》
而在民国《巴县志》中,同样不能在寺庙表中找到上清寺。但这时,上清寺已开始作为地名而出现了。民国25年(1936年),重庆市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全市共分为五区二十二坊,上清寺被划到了第三区第九坊。

一条中区干路,使上清寺与重庆老城的联系更加紧密
1927年,重庆商埠督办计划向西拓展新市区,修筑中区干路。之后在1935年的《九年来之重庆市政》中,谈到了中区干路的路线。

修筑中的中区干路
中区干路全长约四千米,其由通远门七星岗为起点,向西经过观音岩到达两路口,然后转而北上直穿火烧坡,经过上清寺,最终到达曾家岩。上清寺作为地名更为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民国29年(1940年)重庆地图中的中区干路,其中可见作为地名的上清寺。

▲在这张可能拍摄于1933年,从浮图关一带望向重庆老城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已建成的中区干路。
在方志上为何没有上清寺作为寺庙的记载?
为何从乾隆《巴县志》到民国《巴县志》,在其庙宇表中都找不到上清寺作为寺庙的任何记载?
其实,庙宇表最后的那段话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凡庙宇之普见者,不显著者,不悉录。其诸淫祀已于礼俗篇辨之,一并删除”。当时上清寺很可能并非非常有名,要不然,就在老城眼皮子底下的上清寺,怎么不会被县志收录。
此外,有没有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在清乾隆初期或之前,上清寺就已经是“有名无寺”,成了一个地名之词了。所以在乾隆《巴县志》和民国《巴县志》的寺庙一节,都没有出现上清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