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经过

时间:2024-12-19 08:16:49


黔东南村BA现场

黔东南州在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各族劳动人民,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受到剥削,生活上极为贫困。文化、科技、教育、卫生落后,少数民族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1950年冬至1951年春,进行以“清匪、反霸、减租、减息、退押”等为中心的反封建斗争,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保甲制度,在农村普遍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了 民兵组织,维护了社会秩序,保卫了人民政权,使各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翻身,而且在经济上也得到了利益。

1951年6月到1952年10月,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制度,各族农民都能耕者有其田,有其地和生产资料,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调动了各族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为发展生产和改善各族人民牛活创浩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53年至1954年春,根据各族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始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合作社。1955年8月全区很快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1956年初,加入农业社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90.6.%。

随着农业社会主义高潮的到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国家对工商业和平改造的方针和赎买政策, 1956年已有92.8%的工商业者纳入了合作化的形式。对个体分散的小工商业者也组织他们走集体道路,当年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资本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合作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黔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不断茁壮成长,因此,建立自治州各方面的条件均已成熟。

1956年 4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7次会议, 根据宪法规定,通过了设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由少数民族聚居的原镇远专区、都匀专区的黄平、炉山、丹寨、台江、麻江、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剑河、雷山、榕江、从江、黎平16个县组建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6年5月5日成立了筹备工作委员会,由王德安任主任刘学民、梁旺贵,王耀伦,杨富和任副主任;张玉环、杨文碧、吴通明、王占先、潘学忠、潘茂云、杨文华、熊兴科、莫御、王安民、杨精本、潘国祥、冯兴谟、杨正兴、杨光录、王东兰、王友莲、吴维英,龙委艳、向文清、盘寿余、吴孟华为委员。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决定下设秘书、行政、总务、宣传、招待、布置、保卫,医务、交通9个组,分头做好各项具体准备工作。

之后选举产生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各县代表的结果是,镇远县16名、黄平县21名、妒山县18名,台江县10名、天柱县25名、施秉县9名、岑巩县12名、三穗县12名、剑河县13名、锦屏县14名、雷山县8名.麻江县17名、丹寨县12名,榕江县18名、从江县22名、黎平县31名、镇远军分区6名,共计265名。选出的代表中,少数民族占了相当的比例,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精神。

1956年7月15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文化古城镇远隆重开幕。大会实到代表中苗族101人,占39.76%1;侗族63人,占24.8%;汉族77人,占30.31%;其它少数民族代表13人,占6.12%.

7月23日,会议选出苗族王德安为州长,梁旺贵(侗族)、吴通明(苗族)、刘学民(汉族)、王耀伦(苗族)、杨富和(侗族)当选为副州长。会议通过自治州州址设在凯里的决议。作出了关于《黔东南六年来的工作情况和1956年工作意见》的决议,会议历时9天,于7月23日胜利闭幕。

西江千户苗寨

7月24日在文化古城镇远人民会场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庆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成立。国家民委副主任,中央代表团团长萨空了在庆祝大会上发表洋溢的讲话,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省代表团团长周林、副团欧百川、州长王德安、副州长梁旺贵,地委书记张玉环、州妇联主任蒋光荣分别讲了话,热烈祝贺自治州的成立。会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活动。同时举行了赛马、兰球,斗牛、唱歌、跳舞、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各种内容丰富多彩的庆祝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