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内卷的反义词是什么(一句话解释清楚“内卷”)

时间:2024-07-31 14:46:24



一、

很多咨询买学区房的家长都会说一句话,既是要求也可以说是理想,那就是:家长不想鸡娃,也不想让孩子内卷。


呵呵,每次看到这种话都只能是笑笑,你买学区房的行为就已经是加入了内卷,不鸡娃就太难了。


打个比方吧,这就相当于报了个减肥班,但不想节食,那还能瘦的下来吗?不节食当然可以,但减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还花钱报班儿干嘛?当然,有的人就是没节食,只是跟着教练运动就瘦了。但那是因为人家体质特殊,其实来不来报班儿都无所谓,你比不了的。


买学区房就是这样,大多数家长都想的是一劳永逸,买套房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但真实情况呢,是班里总有几个天生奇才的,总在前面让你眼馋,而且还告诉你,最终名额就那么几个,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学区房白买。那家长们就没办法的加入内卷,都是被焦虑给挤兑的。


二、

那到底什么叫内卷?


解释n多种,但多数都是复杂到混乱,因为这个名词起的就别扭,既不是正确翻译,也不是客观描述,而是属于哲学话的艺术演艺。而什么是哲学呢?就是把最普通的道理,用谁都听不懂的话说出来,这就是哲学,就是故意让外行看不懂的玩意儿。


内卷就是这样,既然是描述一种社会现象,那就一定有相反的状况,怎么总结?外展可以吗,总不能叫躺平吧?其实内卷的反义词是发展,是扩张,更准确的说法是:进化。


对,就是进化,也就是人类应有的正常发展趋势。从猿到人,从非洲到全世界,从狩猎采摘到农耕,从野蛮到文明,从不识字到有知识,从小学毕业就够,到大学学历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不管这个过程在大自然看来是不是正确的,但人类自己就把其称为“进化”。


那内卷的标准解释应该是什么?


是不进化,是退化,是内耗,是把自己当成假想敌,是没有增量之后的群体内部无效竞争。

为什么前些年没人太重视内卷啊?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快,社会需求量大,所以出现用工荒,无论大小企业都在抢人,哪怕是大学扩招了也都能差不多的找到工作,而且即便是普通工作也未必挣的少。


而这些年经济增速慢下来了,没有太多的新型行业,也就提供不了太多的高薪岗位,甚至是没有岗位。所以孩子们只好拼命去争夺最顶尖儿的那些学历,这都未必能有出路。既然没有外部的增量,那狼多肉少,就只能不断的强化自己,内部争夺。


其实全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这种发展趋势,一旦到达发展的极限,那必定陷入内部争斗。1978年刚改革开放时到处都是机会,随便做点儿小买卖就是万元户,开个小饭馆儿就能全家吃喝不愁。今天再试试,70-80%的淘汰率,能熬过三年的根本没几个。


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只要是个新点子,或者从国外引进个新模式就能占据一席之地。今天呢,各个大厂全都快变成小贷公司了,甚至拼了命的往卖菜养猪的领域里挤,为什么?因为没有增量了,那就只能相互搏杀。这就是内卷,内部无效的竞争,杀敌一万,自损一万二,到最后就算是胜了也不划算,一地鸡毛。


三、

教育内卷就是这样儿。刚建国的时候,1949的小学毕业生才67万,那恨不得只要是识字就算人才了,大学生每年才2万,更是人才了。我爸就是50年代大学生,附近三条胡同就他这么一个,据说知名度比肉铺掌柜的都高。在当年有人吃不起肉,但没人不羡慕大学生。


1978年之后,全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从20多万发展到5/60万,我90年代初毕业,当年就是60万。也说不好找工作,但只是没有太好的岗位而已,实际上只要不太挑,体制内和国企央企外企的随便去。


1999年扩招,2003年的毕业生就接近200万,但恰恰赶上了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快速发展期,无论是经济还是房价都是从这年起飞的,所以哪怕是到2008年毕业生突破了500万,找工作依然是不算太难的。


那年我们公司有个小姑娘要考公,说实话我都不是太理解。好好的大公司不待,没事儿去什么体制内啊?但今天想来这小姑娘太有先见之明了,甭管怎么着人家现在的铁饭碗,虽然也不清闲,但对于40岁的妇女来说,稳定就是家庭的保障。


今年的毕业生是1076万,前几天看了看高校就业率,全都接近100%。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全都是胡说八道,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普通高校据说真实的就业率才30%不到,签约率更是也就15%。


那在这种情况下,北大核物理博士去朝阳区当城管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吧?没办法,外面没有增量市场了,那就只能内部竞争,博士甚至都来抢过去中专就能干的岗位了,这就是极致的内卷,无效的内部竞争。


之所以说无效,那是因为一个人从小学到北大核物理博士,那得付出多少的艰辛努力啊,很多成本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义务教育9年,高中三年,本硕博连读都得八年,加一起至少20年的寒窗苦读。这都不算家庭花了多少钱,就算北大每年给学生的财政补贴都少不了。


北大每年的财政经费是200多亿,毕业生算上硕博1万来人,那平均每个学生的经费就是小200万,8年本硕博,说国家培养出一个博士花费千万不为过吧?当城管虽然也是为社会服务,但跟这投入相比,实在是不太划算。就算不是无效竞争,那这效用怎么说也不算利用到最大化。


四、

那问题来了,北大核物理博士都内卷到去当城管了,普通本科生干什么?博士相当于当年的中专或高中,那本科到头儿也就能和初中的比比了。实在不行就进厂打螺丝吧,干什么不是奉献啊。


但家长们能接受这结果吗,孩子们心理上过得去吗?反正要是我家孩子我接受不了,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每天恨不得都是陪读到深夜。就算每天5小时,20000小时是肯定有了。都说一万小时定律就能从入门到精通,那这都两万了,算什么?只能算骨灰吧,没辙。


内卷到如此程度,家长们怎么办,怎么给孩子选出路?


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想起几个例子,当个参考吧,可以算旁门左道,但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反正成功的真正定义是幸福,孩子只要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是成功。


第一个是我家亲戚,远亲,当年全家被下放到了山西,最后就定居在太原。我表姑是游泳健将,没获过大奖也小奖不少,于是从80年代就当了游泳教练。肯定不是省队的,不是市里就是什么系统的,普通教练。


90年代初我表弟上小学的时候,表姑来北京时就说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长大必定是职高技校,没跑儿。所以她要让表弟从小就学会一项技能,不靠文凭也能生存的技能。


那没别的就是游泳了,所以表弟从小学就开始学游泳。那会儿反正我是不理解的,我爸和其他亲戚也不理解,觉得本来表弟就脑子一般,那不说抓紧学习还练游泳,这不是更耽误学习了吗?


但表姑一意孤行,就是练游泳。她认定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游泳早晚也跟欧美似的成为全民运动。既然表弟读书没希望了,那就干脆提前入行。之后表弟也是大奖没有,小奖一堆,高中干脆都没上就也当了儿童游泳教练。现在仍然是干这行儿,到处当评委做顾问的,生活的也很不错。


第二个案例是曾经的客户,很多年前来买房时正好赶上我们培训。他问我请这么个培训讲师得多少钱?我也不知道他们个人拿多少,反正一天两场是给公司两三千块钱。回答完之后能明显看到这大哥的眼睛亮了,毕竟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这数儿。然后他就跟我探讨这讲师一个月能讲几场,怎么找客户,怎么跟公司分成什么的。


过了一阵子,等他真正下定金签约的时候对我说,他已经决定了,就让孩子以后去练演讲,当讲师。因为他打听了,演讲是一种完全不靠天赋,只要训练就能成为专家的技术。而中国人之前都不重视这些,总觉得吹牛逼是不合适的。但这行业在国际上非常流行,只要是能说会道,哪怕不当讲师也能在社会上生存。


当时我觉得他有点儿三观不正,但好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毕竟我是干销售的,知道能忽悠就是本事,不露声色的吹牛逼绝对是能力,把别人要给洗了脑就更是干什么成什么了。


我没见过他儿子,只知道是真的去学习了演讲,到今天应该是挺资深的大忽悠了。不管是不是成功学,演讲洗脑真的永远都是安身立命的本事,而且只要训练就能精通。不信就看看那些搞传销的,就算是再木讷的人,用不了半个月,是条狗都能凑过去给洗脑。


第三个是个极端案例,只是听说,没到现场看过。


我在总部基地有个办公室,所以偶尔去附近的新村找个黑牙医治牙,便宜,效果也不错。但前几年这老刘从新村搬走了,据说跑望京去了。那我就犯了难,去大医院嫌贵,去别的黑诊所没门路。


这会儿同事给介绍了一个,说大兴某回迁房小区有一家,连招牌都没有,只做本小区和周边的生意,反正都是当年附近几个生产队的熟人。然后说这家人很神奇,是父母觉得儿子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而且还老惹事儿,于是就想让他提前学手艺。反复考察之下认为学牙医不错,竟然花了十万还是几万块钱找了个黑诊所,还真学下来了。拆迁的时候人家特意要了个小区中间位置的底层,各种设备都买齐,就这么没招牌的干了好多年了。


这我是真觉得毁三观了,竟然让孩子开黑诊所,这种事儿在几十年前无所谓,在乡镇农村也无所谓,但在北京,实在有点儿接受不了。


这小诊所到现在我还没去过呢,刚想去的时候就闹口罩了,这一凑合就三年了。但我是真想去看看的,不管这生意是否合法,家长的想法和做法确实有点儿意思。谁都知道牙医肯定是未来的热门行业,但考上口腔系太难了,学下来的念头更长,所以很多家庭就不报考了。但这家人真是剑走偏锋,竟然去学黑牙医,且不说是否合规,但这想法是一般家庭想不到也接受不了的。


五、

其他的案例还有几个,都差不多,都是家长觉得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于是提前给选定了行业,都是参照其他国家或者历史经验选的,不敢说未来怎样,反正到现在应该过的不错。


我家也在发愁孩子选什么专业和职业,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应该都这样儿。但如果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干脆提前做准备吧。当然这其实是废话,哪个家长都想过,就是不好下这个决心。


我写的这些也不是说让家长们都放弃读书考大学,各家有不同的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才真合适。而且说实在的,文凭真的只是个敲门砖,很多都是去了不是对口的单位就没用了。就像那个北大核物理博士,我就不信朝阳城管能研究原子弹,核潜艇也不行啊,通惠河的深度不够。


那基于此,在文凭之外,提前给孩子再准备个技能吧,哪怕是爱好,只要能练到比普通人强,就或许在将来的竞争中多一分胜算。我家孩子没别的,不管什么专业,一个写作,一个演讲是必须的。写和说是人类的基础技能,哪儿都用得上,就是编瞎话当大忽悠,或许也能混的不太差。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