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
基本词义
止戈为武原意指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 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故事
晋国为了救援被楚国围困的郑国,派出军队与楚国作战。为了救援被楚国围困的郑国,晋国派出以荀林父为首的军队。晋国大军刚刚到达黄河边,郑国因抵挡不住楚国的围攻而投降。以中军主帅荀林父为首的一部分将领认为应撤军回国,避开楚军锋芒。以中军副帅先穀为首的一部分将领认为应维护晋国霸主地位,与楚军交战。
先穀单独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荀林父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则可能吃败仗,退则可能把先穀送进虎口。司马韩厥认为,与其让先穀单独承担失败的责任,不如全军进军,共同分担责任。
楚庄王原本想撤离,但大臣伍参认为与晋军交战一定会取胜,因此楚军做好迎战准备。楚军利用谣言诱使先穀出击,并袭击了晋军的中军,晋军大败 ,损失惨重。
例句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将领都深谙“止戈为武”的道理,他们懂得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以和平的方式结束冲突。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应该秉持“止戈为武”的原则,避免战争和冲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
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化干戈为玉帛:原指将战争化为和平,现多比喻使争斗变为友好。
偃武修文:指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多指安定时候的举措。
反义词:
兵戎相见: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以暴制暴:用凶暴的办法来对付凶暴的人,或用残酷的手段制服残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