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这是中国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2022年7月11日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曾统计当时中国人口约为14.12亿、印度人口约为14.1亿。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的人口数量已相当接近。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印度将在2023年4月中下旬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人口的增长势必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印度的国土面积不到我国的1/3,但人口却与我国大致相当。目前印度的粮食总产量在全世界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如今的印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大米超过1000多万吨。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姜、茶叶与黑胡椒的生产国,也是全世界圈养牛数量最多的国家,还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小麦、稻米、砂糖、花生与淡水鱼产地以及世界第三大烟草生产国。
其实印度农业发展的先天基础还是很不错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这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六个国家。印度还与巴基斯坦等邻国存在边境领土争端。印度实际控制的面积其实比法定国土面积要大。印度地形从北至南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势平坦。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印度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由于热量丰富,所以能实现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不到我国1/3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3万多平方公里。可拥有如此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却并不能实现粮食自给。
当时印度的人口约为4.5亿尚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如今印度人口已是当年的3倍多为何反而能实现粮食对外出口了呢?话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土改浪潮: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先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土改。1948年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印度也确立了自己的土改原则。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农业立法属于各邦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
印度的土改计划在各邦推行时都不同程度遭到当地既得利益集团抵制。直到1966年英迪拉·甘地就任印度总理时印度依然无法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土地集中现象是很严重的:1961到1962年印度36%的农户占有全国土地1.59%的土地,十年后43.99%的农户只占有全国1.58%的土地。土地集中的现象不是被遏制,而是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英迪拉·甘地面对这种局面就着力试图改变印度的大土地制度。
可真当她这样操作时就感受到了压力之强大,所以她最终只能在最高土地限额上做了修改。印度的土改对印度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无法与中、日、韩等国相比的。如果说中、日、韩等国是通过土改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印度的农业发展则更多是通过”绿色革命“提高粮食产量。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印度“绿色革命”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且有一定水利设施基础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20时机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度从墨西哥引进了优良的矮杆小麦高产品种。70年代印度又从菲律宾引进水稻高产品种。后来印度根据本国的水土光热条件培育出更适合印度条件的水稻高产新品种。玉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也都开始着手培育高产品种。
在1965到1966年度印度的灌溉总面积约为3361万公顷,到了1970至1971年度增加到3819万公顷。1960至196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只有3.1万台、柴油和电动水泵42.1万台、管井9万个,到了1970至1971年度这三项数据增加为14万台、240万台和46万个。印度通过大力引进优质种苗、更迭农业科技等手段使农业产量急速上升。到了80年代印度的绿色革命开始由试点地区向全国推广扩展。
从1981年起印度已有少数单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87年印度引进了中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一些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观察配组。自从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立项支持印度杂交水稻发展计划以来由袁隆平研究员担任首席顾问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受粮农组织的聘请多次派人与印度方面展开交流合作。在此期间袁隆平本人也曾亲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袁老根据中国水稻发展系统在印度建立了10个杂交水稻项目网络中心。
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以外的种植面积约为450万公顷。这其中印度一个国家就占了250万公顷。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印度目前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依然处于世界落后状态。
2018年我国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使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印度的粮食产量数据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印度的稻米单位平均产量只有我国的67%,小麦单位平均产量只有我国的74%。现在印度年人均粮食产量是192公斤,而我国即使在困难时期1961年也能达到207公斤的水平。印度现在其实存在着一边出口粮食一边挨饿的奇葩现象。
一个人并不是只要有饭吃就能维持身体健康的。人体需要摄入的营养是有一定量的:如果低于这个量虽不至于导致人在短时间内被饿死,但长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人患上各种各样的的疾病。由此可见能吃上饭和能吃饱饭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印度所谓的摆脱粮食短缺其实只是说相比以前印度人基本上都有饭吃了,但要让全印度人都吃饱乃至进一步都吃好仍是遥遥无期。印度这个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拥有全球27%的重度饥饿人群。
2017年世卫组织调查发现超过6亿印度人无法获取足够热量的食物。迄今为止印度仍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每年有二百五十万儿童因饥饿导致的各种疾病而死亡。那么你说印度到底有没有饿死过人呢?只能说基本上没直接被饿死的人,可因饥饿导致的疾病而死是不是也可以视为是被慢性饿死呢?以印度现有的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力之所以能养活和中国大致相当的人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所谓“养活”的标准放得很低。
印度所谓的“养活”其实就是给全国每个人都提供一口饭,至于这一口饭吃不吃得饱就不管了。直到今天印度的平均寿命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125位。这甚至都低于曾遭受战火摧残的伊拉克。印度平均寿命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体素质太差。印度身体素质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印度只是满足让全国每个人都能至少有一口饭吃,至于你吃不吃得饱、身体怎么样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当年印度的土改并没能改变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如今印度土地大多是私有的,而且印度的粮食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土地所有者为了逐利倾向于把粮食出口到价格更高的国外市场。普遍穷困的印度农民为了获取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也只能将粮食卖出去作为交换。大量的粮食被出口到国外就使得印度自家用于消费的粮食并不充裕。印度就这样出现了一边对外出口粮食一边忍饥挨饿的奇葩现象。